SFTSV感染动物模型和发病机制研究
发布单位: 2024年8月15日
更新时间: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
浏览量:176

服务时间:2023年

服务对象和范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团队

服务背景和意义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引起的一类蜱传感染性疾病。SFTSV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被分离命名,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烧、肌痛、胃肠道表现、局部淋巴结病和血液学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病死率约为16-3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但是SFTS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也没有针对其感染的特定疗法或疫苗。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帮助理解和治疗SFTSV感染十分重要。

服务成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通过动态观察研究SFTSV感染中国猕猴过程中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和免疫学指标,发现SFTSV感染中国猕猴动物模型的临床特征类似于人类SFTS的轻中度感染:表现为低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升高。免疫细胞数量检测结果显示,感染期间T细胞(主要是CD8+ 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此外,还对免疫细胞功能亚群进行了检测并与感染导致的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升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较系统地研究提供了SFTSV感染中国猕猴的动态病毒学和免疫学参数,为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Li et al, Front Immunol, 2023)。血小板减少症是SFTS的主要标志,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但是SFTSV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精确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郑永唐研究员团队对SFTSV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以及治疗进行探索。首先研究团队发现SFTSV诱导的血小板清除速率增加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随后通过体外实验和小鼠动物模型体内实验,发现SFTSV和病毒糖蛋白N(Gn)引起血小板活性氧(ROS)过度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以ROS-MAPK依赖方式导致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是导致SFTSV感染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事件的重要机制;抗氧化剂NAC(N-乙酰-L-半胱氨酸)、SKQ1和白藜芦醇可通过抑制ROS的过量产生,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下调血小板活化和凋亡。因此,抗氧化剂可用于SFTSV感染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Li et al, Redox Biol, 2023)。SFTSV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机制示意图

服务内容和主要方式

提供动物资源、专业的实验人员及技术服务,以及标准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