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发现外周神经系统新型巨噬细胞
发布单位: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
更新时间:2025年2月28日
浏览量:268

服务时间:2024年

服务对象和范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服务背景和意义

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不同组织器官,在胚胎发育、器官形成、稳态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亚群多样,功能复杂。其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为巨噬细胞家族中的特殊成员,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免疫监视与炎症反应、神经发育及其退行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而由于啮齿动物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一般认为小胶质细胞并不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PNS)。而由于啮齿动物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一般认为小胶质细胞并不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PNS)。服务对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团队前期的工作揭示了在人体发育早期,多种外周组织中都存在大量“小胶质细胞”。考虑到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发育的重要意义,该团队猜想在人体外周神经系统中或许也存在小胶质细胞。因此,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中进行验证该猜想,这对非人灵长类作为神经学、免疫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成效

该研究首次在外周神经系统中鉴定到一群与物种体型大小相关并且包裹神经元胞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PNS microglia),成功验证了上述猜想。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揭示了PNS microglia在外周神经元胞体增大、轴突生长和功能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多物种系统演化分析也显示PNS microglia具有古老的起源,并与物种体型大小和外周神经元胞体大小成正相关,验证了上述功能研究的结果。该研究不仅提出了新的免疫-神经互作模式,也拓展了研究团队对小胶质细胞分布和功能的理解。这一发现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在过去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种在神经发育和免疫调节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胞类型始终未被发现——生物学界长期依赖小鼠作为主要的模式生物,进一步提示了非人灵长类是神经学、免疫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动物。外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的发现不仅打破了百年来对小胶质细胞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认知,也有望为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该研究以“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microglia-like cells regulate neuronal soma size throughout evolution”为题的已被顶尖国际学术期刊Cell接收,将于2025年3月见刊。

服务内容和主要方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研究员团队联合资源库,利用单细胞转录组、表观遗传学、特征蛋白表达及发育起源等多维度研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鉴定到一群与物种体型大小相关并且包裹神经元胞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资源库为该团队提供非人灵长类常用品种动物(猕猴、食蟹猴、平顶猴等)32只的脑、脊柱、小肠、背部皮肤等固定的组织学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与运输服务,专业的实验人员及技术服务,以及标准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