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联合承办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双边学术研讨会”在昆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5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阅读量:19

9月12日,为进一步推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与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联合承办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双边学术研讨会”在昆顺利举办。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基于在非人灵长类科研技术支撑平台的优势互补,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等平台,旨在深化在灵长类模型构建、疾病机制研究、干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长期合作与国际合作工作的开展。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的7位专家学者及近百名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围绕非人灵长类在神经科学、感染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交流。

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吴东东研究员与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Stefan Treue教授分别致欢迎辞,表达了共同推动灵长类研究发展的强烈意愿。

昆明动物所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副主任毛炳宇研究员全面介绍了昆明动物所及灵长类设施的建设进展与科研支撑能力,强调该设施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推动生命健康前沿研究和国际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并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同行到该平台开展灵长类相关研究工作。德方行政主任Katharina Peters博士系统展示了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组织结构、研究重点与基础设施,Stefan Treue教授则重点介绍了其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Lena Ebbers博士介绍了德方在灵长类健康研究与认知行为方面的设施与管理经验,特别是在动物饲养与福利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标准。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吴东东与Stefan Treue分别代表中德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接下来,双方将进一步在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构建、基因组学研究、动物福利提升及人员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战略伙伴关系。

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中,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胡新天研究员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重大脑疾病猴模型构建方面的进展,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自闭症等多种模型,及其在机制研究和临床前干预中的应用;Chris Turck教授报告了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索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分子通路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Stefan Pöhlmann教授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冠状病毒与疱疹病毒与灵长类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前沿发现;Rüdiger Behr教授分享了基于非人灵长类iPSC的心肌退化治疗研究及其向临床转化的成功案例;卢立研究员首次发现树鼩海马位置细胞同时具备啮齿类和灵长类空间编码特征,为揭示空间认知系统从啮齿类向灵长类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外,来自双方的青年科研人员也参与了交流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学术交流会后专家还实地参观了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和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德方专家表示期待依托灵长类设施,进一步深化与昆明动物所合作,共同推动重大疾病治疗策略的实质性突破。

本次双边研讨会不仅深化了中德双方在灵长类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更通过战略协议的签署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共同推动非人灵长类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创新与应用。

1.jpg 

签约仪式

2.jpg

3.jpg 

会议现场